1935年直罗镇俘虏到上甘岭将军,崔建功的命运拐弯处

3期必中大发导师带回本方案
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3期必中大发导师带回本方案 > 新闻动态 > 1935年直罗镇俘虏到上甘岭将军,崔建功的命运拐弯处
1935年直罗镇俘虏到上甘岭将军,崔建功的命运拐弯处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19:07    点击次数:52

1935年直罗镇俘虏到上甘岭将军,崔建功的命运拐弯处

魏县老街头那家油条摊子,至今还有人说起“崔小四”小时候偷过两根油条的事。那是1918年的事了,小四当时瘦得像竹竿,家里兄弟姊妹一大堆,他排老四,大名倒是没人记得。直到16岁成亲才算有了个正经名字——崔日发,但村里人还是喊他小四。

他们家祖上其实阔过,说是清朝进士,可惜到了他爹手里,只剩下几亩薄田和满屋子的穷酸气。1920年代初那会儿,有一年闹饥荒,全村都去挖野菜剥树皮,小四娘咬着牙熬稀粥,还不忘骂一句:“要不是你爹没本事,哪轮得到咱喝糠汤!”

后来小四长大些,会识字,是跟隔壁私塾老先生蹭课学的。他娘常说:“这孩子脑瓜灵光,就是命苦。”但聪明归聪明,也没啥用处。1934年魏县旱灾,一家人实在熬不住,他就想着往南走走碰碰运气。

路上遇见仨逃兵,说东北军招人包吃包住,小伙子们一合计,“反正混口饭吃”,便一起报了名。这109师刚从沈阳溃败下来,人心散、枪也缺,好多新兵连扳机都不会扣,更别提什么操练。

部队拉到陕西直罗镇时,小四心里七上八下,一个月前还在地头拔草,这会儿却要端枪打仗。有个老兵拍拍他的肩膀:“别慌,到时候红军冲进来,你就装死,要么干脆举手投降,他们可比我们厚道。”

真让他说中了。战斗开始不到半天,小四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倒下,他吓得钻进沟壑瑟瑟发抖。一阵炮火过去,再出来就是红军的人影。他被俘后,不仅没受罪,还给分了一碗高粱米饭,这待遇让他怀疑是不是做梦。

“想回家的拿路费,不想回家的留下来。”红十五军团干部问话时这么说。小四愣了半天,“我留下!”理由很简单:这里管饭,还有书读,比外面强多了。他自己后来回忆,那一刻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,就是觉得这些人讲义气,对待俘虏像对自家兄弟一样。

有一次唐天际部长下来视察,看见这个河北娃子傻呵呵地帮炊事班劈柴,就顺嘴聊起来。“你为啥愿意当红军?”“因为饿不着肚子呗!”唐部长乐了,把《辩证唯物主义入门》和《大众哲学》塞给他,“好好看看,将来能用得上。”

这一看不要紧,从此人生观变样。“原来世界还能这样理解啊!”晚上躺炕头,他琢磨革命到底怎么回事。有同乡偷偷议论,说直罗镇之后,被收编的新兵不少,但能混出个人样的不多——小四六十年代成将星,可算凤毛麟角(据1957年魏县地方志补录)。

抗战爆发后,他随部队转战山西、晋冀鲁豫,有一年冬天夜宿太行山脚,据传曾救过当地一户姓赵的人全家(赵老太太80年代口述)。也是在那个阶段,他觉得名字土,把自己改叫“建工”,寓意建立工农政权。据秦基伟晚年忆述,这个改名是在一次夜谈会上定下来的,当时还有段插曲:有人建议叫“建国”,结果被逗笑,说这名字太“大”。

解放战争时期,崔建工带45师一路南征北战,从中原打到贵州,每次开拔前总爱摸摸自己的旧水壶——这是抗日时期缴获日本鬼子的铁皮货,一直舍不得换掉。据45师老参谋李兆荣1982年写的小册子,《随崔师长渡江记》,里面专门提及这只水壶最后留给了一位牺牲的小通信员作纪念品,现在已经找不到踪迹。

1951年底,本来说好可以探亲,却临时接令入朝作战。当晚炊事班特意加餐煮鸡蛋,全营上下都知道,这是出征前最后的团圆味道。“鸡蛋敲碎才能吃,人嘛,总不能一直等机会。”他说完笑眯眯地把蛋递给副官,让大家先尝尝热乎劲儿,然后点烟沉默良久。这场景多年后仍有人念叨(引自《志愿军英烈访谈录》第三辑)。

到了朝鲜,上甘岭之役已箭在弦上。当初秦基伟一句话压顶:“守不住阵地,就别回来见我。”这种压力谁顶得住?可也只有硬着头皮往前冲。不少史料描述美方火力密度惊人,其实坑道里的滋味更难受:湿热、黑暗、空气浑浊,经常一天喝不上几口净水。有幸存者回忆,为了解渴,用舌尖舔泥墙上的冷凝水珠;有几个山东籍士兵甚至悄悄藏起腌萝卜干分食,因为咸菜能逼出唾液,好吞炒面(摘自2021年央视采访资料)。

敌人的攻势猛烈,美韩联军动用了毒气弹和汽油弹,据称某次夜间突袭险些点燃整个主坑道,多亏防化班提前堵死通风孔,否则损失更重。这些细节,在电影或官方报道中极少提及,但据幸存者张宝林2010年来信描述,当晚坑道内烟雾缭绕,有年轻新兵靠搂抱取暖才挺过去,一觉醒来耳朵嗡嗡响整整三天听不清指挥号令。

每次反击结束,崔建工都会搬张折叠床睡指挥所旁边,自嘲睡觉如同站岗。他喜欢抽叶子烟,是河南产的大叶种,用布袋装着,每当情绪低落就掏出来卷上一支,也许这是唯一慰藉吧。同僚王世友曾调侃,“你再这么抽,下辈子准保还是‘苦命司令’。”

黄继光堵枪眼那件事情发生后,上级特批全体官兵休息半小时——这种待遇极罕见,大多数时间都是连轴转。不少参加过那场恶仗的老人讲起细节,总忍不住哽咽,比如欧阳代炎炸碉堡牺牲当天,还托付邻居照顾母亲,如今墓碑就在故乡石桥村东坡下,被杂草遮盖快看不到字迹。(石桥村党史馆2019年度展览记录)

胜利消息传回国内,全国各地送锦旗无数。但电影上映以后,有熟悉内情的人摇头感慨:“银幕上的血雨腥风,都还温柔呢!”其实最真实的是那些活下来却夜夜失眠的普通士卒,他们嘴笨,不大会讲故事,只会默默坐在院坝晒太阳,对孙辈偶尔冒一句“小鬼,你知道啥叫‘伤心岭’吗?”

1954年底,全国人大代表名单公布,第15集团第45师原任师长正式登记为“崔建功”。秘书处写错字母,把结尾那个"gōng"音误拼成"gōn",差点印刷错误流传出去,被工作人员及时发现纠正。据档案馆保存的一份会议记录显示,此类乌龙并非孤例,当时不少英雄人物因生僻姓名屡遭登记难题,比如桂永清与桂永庆二人的表格长期混淆。(中央档案馆内部通讯1963年第12期)

至于余生如何度过?坊间流传一种说法:武汉某医院退休护士陈阿姨认定,她90年代末照顾的一位耄耋老人就是当年的“伤心岭司令”。老人平日寡言,很爱喝莲藕汤,每逢阴雨天气总喜欢站窗台望向汉江方向。一旁病友问他怕冷吗?老人摇摇头,只淡淡答了一句:“我是北方汉子,在雪窝窝里熬惯啦。”

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,仅供学习交流,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。

部分信源:《志愿军英烈访谈录》《随崔师长渡江记》《中央档案馆内部通讯》及地方民俗口述材料等综合整理。如需考证,请以官方出版物为准。



上一篇:观点|马尔代夫与印度重回务实合作,寻求建立多元伙伴关系
下一篇:没有了